今天是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歡迎光臨本站 

公務員

2018年7月13日安徽省公務員面試真題及答案解析

文字:[大][中][小]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22/8/8     瀏覽次數:    

【參考答案及解析】

第1題解析與參考答案:

審題重點

這是一道態度觀點題中的寓言故事類題目,一個關于樹葉想去看遠方風景的寓言故事,我們在思考的時候要發散思維由物及人,提煉出本故事所蘊含的樹葉精神是什么,最好是兩條以上,再進行分析解釋樹葉精神,在此也可以通過舉例論證的方式來充實提煉出的啟示,最后聯系自身回扣主題。接下來我們結合這道題目進行詳細分析。

審題點1:“樹葉想要離開大樹,去看遠方的風景”

這句話點明了樹葉的想法,離開大樹,朝向更加遠大的目標。一片樹葉雖然渺小但是它有理想、有追求、有上進心,有著明確的奮斗目標。在這里我們可以分析第一個啟示點:目標的重要性。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也就產生了前進的動力,目標不僅是奮斗的方向,更是一種對自己的鞭策。

審題點2:“大樹說你沒有翅膀,怎么離開呢?”

這句話用大樹的口吻表達出阻礙,沒有翅膀,說明沒有離開的能力,代表了一種困境,聯系自身,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做不了、做不好都是慵懶的借口。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是在面對困難時,我們的態度是什么,要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決心,想方設法戰勝它,就算失敗我們也會從中有所收獲,而不是背過身去試圖逃避,這是從題干中獲取的第二點啟示。

審題點3:“何況眼前就有風景”

何況眼前就有風景這句話代表了安逸。眼下就享受著美好生活,為什么要去追求詩和遠方呢?聯系自身結合審題點2,我們面對著困難時,安逸也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沒有壓力成為了失敗的無形殺手,這是我們從中獲取的第三個啟示。

審題點4:“樹葉說,風吹過來我借助風的力量就能飛向遠方,去看更美的風景了?!?/span>

樹葉的表達一語中的,給出了方法,借助風的力量說明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做事的時候不能魯莽,巧借東風四兩撥千斤,這樣做事才能事半功倍,善于借力這是第四個啟示。

綜上本題的答題思路是,一一闡述所分析出的啟示點,可以通過說理論證加舉例論證相結合的方式佐證觀點,最后聯系自身或者工作實際談談對我的啟發,表態今后的做法。

考生需注意,若時間不允許將4個論點全部闡述,在考場靈活應對、適當合并啟示點,或者選取闡述內容豐富、自己擅長的論點敘述,做到詳略得當即可。

參考答案

在這個題目中我看到了樹葉的遠大抱負以及善于借力的睿智,故事雖小但給了我很大啟發。

第一,志向遠大,不懼困難。題干中的樹葉本可以悠然地觀賞景色,但他卻想打破桎梏,去看遠方的風景,就算是沒有翅膀也要努力實現夢想。對于樹葉來說在夢想面前,所有的困難都不能阻礙前行的腳步,都會堅韌不拔、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目標邁進,因為在他們心中理想抱負是一生的最大價值,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是值得的。讓我想到了紅軍長征途中,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啃樹皮,嘗遍了人間艱辛,為什么還能夠英勇戰斗、勇往直前?就是因為紅軍的心中有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有為人類求解放的堅定信念。反之,一些國企里面的工人,仗著自己捧著鐵飯碗,在工作上不思進取,最后國企改革,成為了下崗職工,無一技之長悔不當初。

第二,善于借力,并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片樹葉深知依靠自己的力量遠不足以支撐遠航的理想,需要我們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就像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本拖裎覈倪|寧號航空母艦,是在蘇聯海軍的瓦格良號的基礎上進行更改、制造,高鐵技術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鐵路窄軌的實際加以改進和創新,是集成了國外多種技術的一個綜合體...我國取得的這些突破性進展,是借助了外界的力量,就像王安石《游褒蟬山記》里的一句話:“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是一個道理。

最后,作為一名致力于加入公職隊伍的年輕人,一方面我不能滿足現狀、沾沾自喜,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給自己打造一個合理、科學的工作計劃,如三年內考取行業內的專業證書,5年內研讀與本崗位契合的國內外文章,同時多進行一些技能上的培訓,如學習大數據處理軟件的使用方式等,提高單位整體工作效率,努力成為工作上的多面手;另一方面,我作為一個新人可能無法獨立完成繁重復雜的工作任務,這個時候我要多向領導求教、向書本求知、向同事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公務人員。

第2題解析與參考答案:

審題重點

這是一道典型的社會現象類問題。我們可以從題目中“信息混雜”、“代筆”、“相互矛盾”、“虛假信息”等詞語中看出,這道題反映的是一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因此我們就要思考,這種現象有什么危害、產生的原因和相應的對策。但是要注意本題的問法,“你該如何在眼花繚亂的信息中獲取真實信息”在微觀類問法的題目中,應略說危害和原因,把重點放在“如何獲取真實信息”,即對策上。

審題點1:“網絡信息混雜”

這句話交代了背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途徑更加廣泛,方式變得更加便捷,同時對信息的管控也越來越難,因此出現了魚龍混雜的亂象,這是背景可簡單敘述或者直接引出自己的態度。

審題點2:“寫文章由別人代寫,養生知識相互矛盾,轉發加炒作”

這些都是虛假信息的具體表現,從這些地方能看到虛假信息的危害,比如說造謠傳謠、學術造假、養生知識互相矛盾等,這些會危害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還會營造一種浮躁的社會風氣。我們可以思考產生虛假信息的原因,比如政府監管的缺失、網絡平臺缺乏自律、公民自身辨別能力不強等等,在答題中原因略說,思考原因是為了答對策題提供思路和方向。

審題點3:“你該如何在眼花繚亂的信息中獲取真實信息”

這道題目的問法決定了作答重點應該是對策的提出上,同時題目問“你該如何”,所以主要是從自身來回答。首先要有辨別信息真偽的意識,不要盲目聽從;其次要有分辨信息的能力;最后還要選擇權威渠道獲取信息。

綜上,本題的思路可以總結為:表明對于網絡虛假信息的擔憂與抵制;分析虛假信息危害和原因,此處略說即可;詳細闡述如何獲取真實信息。


參考答案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紅利,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網絡信息傳播的亂象:如信息繁雜真假難辨、三人成虎謠言漫天的情況,我對此深感擔憂,認為對虛假信息應該強烈抵制。

虛假信息的危害顯而易見,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社會治理和社會風氣以及網絡自身發展等方面都會帶來不良影響。虛假信息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公民個人普遍缺乏分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網絡平臺為了博取眼球、求點擊率缺乏自律;政府部門的監管能力不足導致監管缺位等都給虛假信息的產生和傳播留下了空間。

為了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獲得真實信息,凈化網絡環境,我們要從自身做起。

首先,要增強辨別信息的意識。作為一個普通網民,我們在面對這些眼花繚亂的信息時,要多主動地運用科學的方式去查詢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不要盲目聽信,要有求辨的意識。運用自己的知識去剖析、求證信息結論的真實性,不要被動地去相信,也不要盲目轉發,自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同時在發現虛假信息時還應該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主動辟謠。

其次,要增強甄別信息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過程中,應積極增強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主動學習科學知識,閱讀科普讀物,運用科學常識提高分辨虛假信息的能力。對于養生這類熱門話題,我們可以多參加一些權威專家、學者的健康講座,聽取他們的看法。當遇到無法把握的問題時,還可以到各類專業網絡論壇上進行查證,與具備專業知識的網友進行討論。

最后,要精準選擇信息的來源。當前網絡自媒體日漸發達,人們都可以在網絡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瀏覽信息時,應該更多地選擇權威的、可信度高的信息平臺,比如說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不要選擇那些為博取大眾眼球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承擔社會責任的小報小刊小網站來獲取信息。

當然,除了網民自身要從自身做起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各界要一起行動,網絡平臺和媒體要切實肩負起社會責任,加強自律;有關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虛假信息的管理和過濾,對惡意造謠傳謠的不法行為要加強打擊力度,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第3題解析與參考答案:

審題重點

本題屬于綜合分析態度觀點類題目。題目最后的提問方式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問法,“談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示”是非常明顯的題型特征??忌杞Y合對故事內容本身的理解,分析出不同啟示,每一點展開的邏輯可以按照“觀點前置—分析說理—舉例說明—結合自我”的方式,也可以選擇“單觀點+不同層次例子”的方式來進行作答,具體選擇哪種方式需要考生結合題干與自身實際情況決定,靈活應變即可。特別強調的是,在引出觀點時,一定要結合題目中的內容去分析說理,不能忽視題干本身內容與觀點的結合。

審題點1:“老師拿著一個蘋果請同學們嗅氣味,隨后問道:“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了嗎?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

故事中的學生在老師有“誘導性”的提問后,并沒有真正的去聞蘋果,而是急著舉手站起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我聞到了”,這是一種沒有真正去“實踐”但是想極力表現自己,好大喜功的行為。通過這點,不難聯想到我們現實社會中,有些官員為了政績,急于展現自己,更有甚者全然不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惜造假,。此處可以聯系環?!盎仡^看”的熱點新聞中出現的“為達目標數據造假”去進行論證闡述。

審題點2:“老師再次請同學們聞味道,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全部舉起了手?!?/span>

假蘋果不會有蘋果味,但是只有一名同學沒有舉手,剩下同學全部舉起了手,認同聞到了蘋果味??忌梢月撓雽W生們沒聞到為什么偏偏說聞到了?可能是屈于老師的權威,相信只要是老師說的就一定是真實的,盲目相信權威,這是第二個啟示點。

審題點3:“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舉起了手。此時,老師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么味兒也沒有?!?/span>

有一個同學堅持認為沒有聞到,證明他本來是一個能夠客觀認識事物、不為權力折腰的人。但是最后他在所有人都舉起手的情況下,也慌忙舉起了手,我們看到一種從眾心理,即使大眾是錯的,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突出的眾矢之的,盲目的跟從。

審題點4:“談談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示”

談啟示的過程中,首先,考生要對故事讀懂,并且能夠對故事進行不同層面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啟示;其次,在論述啟示的過程中,要注意,觀點來源于故事,應該予以說明是怎樣得來的;再次,為了觀點論述更加有力,可以利用說理加舉例的方式緊緊圍繞論點進行論證。

整合上述信息,此題的思路是:闡述“不要急于表現”、“不要盲信權威”、“不要盲目從眾”三個啟示點一一闡述,為了使結構更加嚴謹,最后可以綜述一下“我”以后要如何做,向考官表明自己的態度。


參考答案

題干中的這個小故事給了我如下幾點啟示:

第一,不要急于表現。故事中的學生在老師有“誘導性”的提問后,并沒有真正的去聞蘋果,而是急著舉手站起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我聞到了”,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為了表明自己聰明而害怕承認自己是看不到衣服的臣民。不僅僅是童話,現實也如此,在打贏環境保衛戰的過程中,個別地方面對中央給下達的環保指標,不顧實際,無視本地仍然污染嚴重的現實,生硬的說自己環保達標,甚至不惜進行數據造假。我認為,作為一名公職人員,不應該在政績面前急于表現,不應該只注重“顯績”,而應該俯下身子像焦裕祿、秦玥飛他們一樣真抓實干做“潛績”。

第二,不要盲信權威。故事中的同學們,面對老師手里拿的假蘋果,沒有聞到蘋果的味道,卻聲稱自己聞到了,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老師問了“誰聞到了味道”暗示的前提就是有味道,不管事實如何對于老師選擇盲目相信,以至于做事只能“想當然”而缺乏自己的思考。這讓我聯想到了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與老師柏拉圖有不同意見時,不因柏拉圖是老師選擇盲信,而是勇敢的說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如同亞里士多德一般,遵從于本心,向著真理前進,才能得到真知。

第三,不要盲目從眾。故事中本來有一個學生是能堅定自己客觀認知的,在沒有聞到蘋果味道的時候沒有舉手。但是,在大家紛紛舉手之后,他也不能抵抗“眾人的壓力”,從而舉起了手,這體現的就是一種盲目從眾的心里?,F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一些年輕人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生怕嶄露鋒芒會得罪人,只能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將自己迷失在跟從的道路上。作為年輕人,我認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在崗位上遵守前人經驗教訓的同時,不能墨守成規,要利用自己的所學和熱情,大膽的作為、大膽的創新。

總之,作為一名致力于加入公職隊伍的年輕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會做到虛心求教但不盲信權威、踏實工作絕不急于表現、勇于創新杜絕盲目從眾。用自己的努力和實力成為一名人民滿意的合格公仆,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第4題解析與參考答案:

審題重點

審題點1:“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一組“感謝你,陌生人”的照片,網友紛紛被感動”

曾幾何時,高樓大廈、防盜門窗、忙碌生活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曾經住在一個巷子、一個村莊的居民彼此熟識,現在住在對門的鄰里互不相識,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恰逢此時,人民日報微博以“感謝你,陌生人”為主題,喚起人們內心的感動,呼吁大家關愛身邊的陌生人,無疑給冷漠的社會注入了一股暖流。

審題點2:“請考生以“為陌生人撐傘”為主題進行演講”

明確了答題的形式,采用演講的方式進行答題,所以需要注意表達語言的氣勢和技巧。并給出確切的主題“為陌生人撐傘”,所以需要先自擬演講的題目,比如《感謝陌生人,善待陌生人》,然后可以從這份幫助和善意的意義出發,落腳到如何給陌生人提供善意和幫助。


參考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感謝陌生人,善待陌生人》。

兒時,在家鄉的巷子里肆意奔跑,喝張大娘家的水,吃李大爺家的飯,穿王叔叔家的衣,和孫阿姨家的孩子一起玩耍、長大,整個巷子充滿了我童年的歡聲笑語;長大后,我進入大城市打拼,高樓大廈、防盜門窗、忙碌生活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雖已在這里生活五年,但卻依舊覺得自己是這座城市最熟悉的陌生人,連住在對門的鄰里都互不相識。冷漠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行色匆匆,不禁感覺到生活的悲哀。

用車燈照亮孩子回家路的司機,脫下雨衣為嬰兒遮雨的送餐哥,脫去冬衣趴在冰面上救孩子的好心人……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日前發布了一組主題為“感謝你,陌生人”的照片,引發了網友的共鳴?!昂萌艘簧桨病?、“希望善良的陌生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成為了網友一致的感嘆。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不是獨立的存在的,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生之中會有無數的陌生人走入我們的生活,工作中的新伙伴激發了團隊創新創造活力;生活中的外賣員提供了寒夜中的暖胃飯菜;馬路上的清潔工創造了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家住隔壁的好鄰居一次次暖心的問候……這一幕幕構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我們需要感恩,正是每一個知名或不知名陌生人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有條不紊的生活、才有了循序漸進的工作、才有了和諧暖心的氛圍。

除了感恩,更需要善待身邊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和諧、互助、友愛的社會氛圍。面對工作的新伙伴,不妨主動帶領熟悉環境;面對外賣小哥,不妨以報以微笑感謝;面對清潔工人,不妨送上一瓶礦泉水;面對鄰居大哥,不妨熱情招呼主動幫助。雖然看似只是一樁送水遮陽的小事、一句微不足道的感謝、一個溫暖冬日的笑容,但是卻足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足以融化日漸冰冷的人心,足以溫暖冷漠的社會。

善念就像拿蠟燭點蠟燭,是會傳染的。今天的受助者,就是明天的助人者。讓我們學會感恩,感謝陌生人走入我們生活;讓我們學會善良,善待每一個走入我們生活的陌生人。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0551-68342365
瀏覽手機站
微信二維碼
超碰人人在线